無內胎究竟有沒有比較快?S-Works Turbo vs Pro One Tubeless


約莫四五年前為了參加鐵人賽開始接觸公路車後,當時知道有所謂的Open胎跟管胎,對無內胎只有聽過但印象是雞肋的產品,看過網路的使用心得但普遍沒有很好的評價,但這一兩年大概是廠商沒招惹(?)或是真的發現新大陸!?紛紛開始強推無內胎,各大廠及手編輪商家都幾乎標準支援無內胎;個人觀察關鍵是在無內胎外胎重量的大幅下降、還有紛紛出爐的滾動阻力測試、寬框低胎壓趨勢,都讓無內胎市場越來越大,再加上Mavic竟然終於正式推出無內胎支援框以及GCN的超威防穿刺測試(這裡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LVtgcY1YeM&t=8s ),所以!!小編也禁不起誘惑決定來試一下!

因為手上沒有無內胎支援框所以只能用改的,考慮到無內胎防刺性好蠻適合鐵人賽,所以就用Roval 60 CLX來改,原本外胎是Specialized S-Works Turbo 24c;選用的無內胎是Schwalbe Pro One Tubeless 25c,其他相關的改裝品及測試用的配備如下:


Schwalbe Pro One Tubeless 25c*2

改無內胎膠帶(繞兩層)*2
無內胎氣嘴+延長氣嘴*2
補胎液30ml*2
車架:Canyon Aeroad
功率計:Stages

路線因為平路天候風向影響太大所以純粹試爬坡,測試路線為觀音山(64橋下紅綠燈開始~爬坡結束第一個平台的第一根電線桿),全程儘量維持平均功率在265w,出發前測量體重/車重/輪重,本來以為更換無內胎後輪組總重可能會輕一點,結果發現跟有內胎差不多有點小失望,數據方面:



TireS-Works Turbo 24cPro One 25c
Date2017/08/192017/08/25
人重75.474.6
車重7.51N/A
車重(全裝備)(820+Garmin+橘水+iphone mount)9.3759.445
輪組重(前)670Same
輪組重(後)810Same
輪組重(前+後)1,480Same
輪組含胎總重(前)1,0201,005
輪組含胎總重(後)1,1401,140
輪組(前+後)2,1602,145
胎壓95/100Same
時間18:0317:54
距離4.664.6
速度15.515.4
功率265265
心跳157157
氣溫25.323.9
迴轉速7573

結果Pro One快了9秒鐘,但是!當天體重+車大約輕了0.73公斤,所以要換算一下,依照第一次測試的狀況,如果重量減少0.73公斤,應該會快多少呢?


-------- 以下用年少時學的超弱物理基礎試圖解釋,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--------

依照位能公式U=mgh, 起點及終點位置大致相同,所做的功與質量成正比,系統中因摩擦力及其他變因造成的耗損假設為一常數N,帶入位能公式:
265*(18*60+3) = (75.4+9.375)ghN, 可得到第一次系統中ghN = 265*(18*60+3)/(75.4+9.375)

再假設第一次測試的系統中總體質量輕了0.73kg,會快上S秒:

265*(18*60+3-S) = (75.4+9.375-0.73)ghN
帶入ghN可得S = 9.326

意即理論上用S-Works Turbo 24c如果當時重量輕上0.73kg,會快上9.326秒,跟第二次的9秒其實差不多,再考慮到這不是個嚴謹的測試環境,功率計會有誤差,行經距離、車子初速、末速、etc都稍微會有點誤差,總體上來說小編覺得更換後效能上是差不多的(順帶一提rolling resistence的滾動阻力其實Pro One是比S-Works Turbo好上一截的...請洽這裏:https://www.bicyclerollingresistance.com/road-bike-reviews)


這次誤打誤撞換上無內胎後前後輪重量剛好差不多(其實本來是以為會輕一點,可能對爬坡有幫助),以為Pro One的滾阻比較低可能會比較快結果也沒有;至於舒適度,小編覺得胎壓影響比較大,以小編的體重胎壓只要不要超過100感覺都不差~小編對無內胎的火短期內是消了不少,也許騎一陣子之後會有不同感受~

-->

沒有留言

如果您有任何想法都歡迎一起來討論吧~~

技術提供:Blogger.